(中国語繁体字(台湾)翻訳版)モラル・ハラスメントの心理(2017)</br>情感暴力

(中国語繁体字(台湾)翻訳版)モラル・ハラスメントの心理(2017)
情感暴力

台湾販売サイト 博客來(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CN11462609
(中国版)購入 - Amazon
書 名:情感暴力
発 行:2017年7月1日
出版社:[台湾] 江蘇文藝出版社 [日本] PHP研究所
ISBN:9787559407351
日本語版『モラル・ハラスメントの心理』(文庫)

<翻訳言語による解説>
目录
序章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
什么是“善意的操控”/002
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/004
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?/006
深藏在“人生倦怠”背后的因果/007
自卑到底从何来?/009
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/010
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/012
不是争吵的争吵/013
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/015
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/017
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/018
第一章有一种病叫“情感习惯”
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/022
“情感习惯病”对心伤害很大/024
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/026
用道德绑架对方/028
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/030
憎恨最善于伪装/031
学会用心去看/033
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/035
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/037
“巨婴”这种悲剧/038
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/040
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/042
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/044
患有彼得·潘综合征的母亲/045
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/047
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/049
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/051
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: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
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/054
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/056
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?/058
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/059
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/062
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/063
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/064
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/067
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/069
可怕的“我都是为你好”/071
贩卖善意的人/074
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/076
心的世界中有很多“冤案”/077
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/078
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/081
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/083
“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”是一种骗局/085
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/087
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/088
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/089
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/091
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/093
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/095
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: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
情感威胁/098
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/100
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/102
以爱之名榨取对方/104
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/106
突然间,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/109
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/111
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/113
生而为人,我们其实不一样/114
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?/117
为什么会被骗呢?/119
加害者需要受害者,是一种怎样的心理?/120
善意,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/122
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/124
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/125
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/126
扮演好人的坏处/128
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/130
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/131
总是不安、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/133
“向死而生”的危险性/134
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/136
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:受害者的内心世界
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?/140
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/142
无法发泄的愤怒,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/144
我明明是受害者,却得不到理解/146
纠缠不休的伤害,绝对不会放过对方/148
以恩人自居,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/150
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/151
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/153
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/154
面对有毒的人,你该怎么做?/156
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/158
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/160
“都是我不好”是一种受害者心理/161
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?/164
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/165
“和睦相处”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/167
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/169
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“道德”的枷锁/172
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/173
除了伤害,就不会与人相处/176
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“孤独的自我陶醉者”/179
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?/180
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
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/184
不会反抗,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/185
没有信赖关系,就无法拿出真感情/187
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,却没有话语权/189
人因为战斗而改变/190
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/192
最恐怖的是“恐惧依赖症”/193
要明白,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/196
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/197
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/199
后记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/201

<序言>
作者序 你给的是爱还是害?

最理想的父母,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。

其次,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。

最坏的,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,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。

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就是,在情绪上虐待子女,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。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。

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•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。著有众多精神分析著作的卡伦•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。在现今的日本社会中,这样的父母为数众多。

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,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,夫妻之间、朋友之间,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。

这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——情感暴力。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“我都是为你好”的道德制高点上。

“我都是为你好”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,会束缚对方的内心,成为控制对方的武器。

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,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。他们一边满足自己施虐的冲动,一边自诩为圣人。

他们认为自己即正义,是因为这种施虐的行为披上了“爱”的外衣。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出于爱,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。

无论是父母、夫妻,还是上下级关系,出现这种情况,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绝望,想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已。

最难分辨的是,他们用弱小去包装这种暴力的时候。比如,当他们说:“只要我多牺牲一点,就可以了吧?”

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较简单。但是,当虐待伪装成了道德观念,问题就变得复杂了。施虐者、受虐者、旁观的第三者都会很难分辨其真伪。所以,他们才会像白蚁一样,在旁人不知不觉中腐蚀了日本社会。

现今的日本,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是遭受外部攻击而倒塌。但是,被这些如白蚁般的施虐者侵蚀,从内部崩坏的可能性却极大。

弗洛姆曾这样评价会实施精神虐待的父母: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,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。日本现今的年轻人非常没有朝气,缺失了对生活本身的追求,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后记
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
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而烦恼,并且会觉得烦恼的原因就是这件事情本身。
有一个人,为了牙齿不整齐而烦恼。上颚的牙齿只有两颗是没有蛀牙的,下颚的牙齿有五颗都是蛀牙。于是,他晚上睡不好觉,用安眠药和酒精来解除烦恼;白天觉得阳光会暴露自己丑的一面,把自己裹在被子里不愿见人。他以为,他的烦恼是牙齿引起的。
另一个人,因为牙齿的咬合和普通人的相反而苦恼。虽然通过外科手术已经矫正了这个问题,但每天还是很苦恼,连饭都吃不进去。这个人也觉得,自己吃不下饭的原因是牙的问题。
因为并不是身边的人,所以不知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这么烦恼,但烦恼的原因绝对不仅仅因为牙齿。
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与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接触,而被抽走了自身的能量。同样有蛀牙或牙齿咬合问题的人,可以很开心地生活。也就是说,烦恼有很多种,但是同一件事大家烦恼的原因却各不相同。
因为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而变得抑郁,就会对一些微小的事情特别在意。
充满生活能量的人,遇到很大的问题也不一定会烦恼。卡伦·霍妮曾说过:绝望的土壤会生长出虐爱,而绝望是会传染的。
因为牙齿而烦恼的人,如果是在有问题的家庭中长大,那么他烦恼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牙齿。也许他需要的并不是矫正牙齿,而是找到他被传染上绝望的原因。
序章中讲到,“人与人的关系,有时单纯,有时复杂”。
对外人、对自己都不表露本心,就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复杂,从而引起麻烦。
很多母亲虽然也做好了孩子独立的准备,但是孩子真的要独立时,又会找出各种借口,比如居住环境不卫生、一个人住不安全、没车不方便、一个人不会好好吃饭等等。比如,她们会做出不希望儿子总是住在家里的样子,催促说“差不多该独立了吧”。但是,内心非常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自己身边。这种复杂的情况常常是因为母亲自己感到寂寞,而形成的一种矛盾心理。当然父亲也可能和孩子有这样的关系。
这本书也和我之前出版过的其他书一样,都受到了大和书房的南晓副会长的关照。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。

<文摘>
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
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常常有一种误解。他们常把对孩子的贪恋错当成爱,常把自己心中强烈的依赖心理误解为强烈的爱。
施加情感暴力的母亲常常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的幸福着想,但其实只是在精神上虐待孩子。常常不考虑孩子的发展阶段,要求孩子做一些他那个年龄所无法完成的事情。
原本神经症患者就没有爱的能力。之所以以为是爱,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空虚而对另外一个人怀有的执念罢了。以为是强烈的爱,其实不过是对那个人强烈的依赖感罢了。没有爱的能力,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、无视对方的界限、无视对方的需求、无视对方的想法、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。
孩子在学校学习画画,画得不太好,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拿着画笑着说:“竟然画出这种画……”这个孩子会渐渐失去对其他东西的兴趣。心理上健康的父母一般会说:“很好啊,越画越好了呢!”
“今天做操时被老师表扬了!”孩子回家很开心地说。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说:“因为你原来总是做不好呀。”这样的父母以为自己说的话是在鼓励孩子,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虐待行为。他们其实是在用轻蔑或嫉妒的语言间接地表示敌意。

为什么会被骗呢?
有两种人容易上当受骗,一种是孤独的人,一种是严格遵守规则的人,而后者当中很多人要么不了解爱,要么与母亲的关系不亲密。
对骗子来说,这样的人就像烤熟的鸭子。因为他们总是认为,对别人应该亲切随和。
严格遵守规则的人的内心变成了自动门。自动门本来应该是有人通过才会打开,但是他们却设定成了有重量的东西通过就会打开,哪怕不是人。自动门并不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关系,所以即便小狗通过,也会打开。门就像是一种关系。只按照规则行事,只要符合规则就不考虑实际情况,不去管那些规矩出自谁口。
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会去区分规则是谁说的。他们认为,无论是谁说的,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,规则就应该被遵守。会受到情感威胁的人是规则意识强的人,是深信“存在即义务”的人。
不动产商希望邻居能接受他的要求,而对周围的人说:“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我最大的愿望。”
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交往,邻里间才能建立初步的信赖关系。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搬到旁边,说“邻里间要和睦相处”这种话来让你让步,很明显是在使用情感威胁。搬到旁边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和蔼,但其实和黑社会有关系也说不定。一般来说,遇到总是把漂亮话挂在嘴边的人,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胁。比如,不动产商常常说“城市的绿化最重要”或是“街道宽敞明亮,大家都方便”又或是“我擅长的是城市规划,并不太擅长买卖不动产”这种话。
这样漂亮的话目的何为?一般都是为了将卖不出去的土地卖掉,让自己受益而已。一般要去想一下为什么这个人总是说这样的漂亮话,这个人的生活和他所说的漂亮话是否相称。说很多漂亮的话其实是为了骗人,这一点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。

生而为人,我们其实不一样
生而为人,我们都是一样的,这种说法纯粹是把人往地狱里推。现实中有好人,也有坏人,有魔鬼,也有天使,这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。尽管如此,却叫嚣“生而为人,我们都是一样的”这种话就和单纯对人说“你快点变成魔鬼的食物吧”是一样的。人和人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。
随意利用别人的人、牺牲别人的人、欺骗别人的人、吸食别人生命的人,现实中太多了。
社会中有欺骗别人却叫嚷说自己被欺骗了的人。长着施暴者的脸而施暴的人还好说。社会上还有很多自己是施暴者却长着一张受害者的面孔的人。这样的人最为恶劣。
“生而为人,我们都是一样的”这种话有时是在说不要把坏人想得那么坏,其实他是很伟大的。
对正在受到情感威胁而深感痛苦的人说“遵循你的良心”这种话,就像是在说“你快点变为奴隶”一样。因为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没办法真的和人亲近,没办法真的和人友善交往,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是最冷酷的利己主义者。
弗洛姆所说的榨取型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呢?
榨取型的人也是只想着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。和这样的人“和睦相处”的意思就等于让你尽情地被他索取。不看对方是谁,只说“和睦相处”这种话,是恶人的天堂。
尽管不像人类这样有如此的不同,在狗仔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五只新出生的小狗,什么也不想,只是喂食给它们。这样的话,弱小的狗就会吃不到食物。对这只弱小的狗说“和睦相处”,基本上就像和它说“你快点死吧”是一样的。“和睦相处”这种话,应该是对更强有力的小狗说的话,而不是对五只小狗都说一样的话。对五只小狗来说,没有大家都适用的标准。
真正的善意,对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标准。本来社会的规定也应该分为两类。榨取型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和弱小的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应是不同的。应该遵守的规定因人而异,这才是对的。社会中有榨取型的人,也有善良又弱小的人。然而,现在一旦发生纠纷,就拿出同一套标准来衡量。
对有的人可以说“一家人要和睦相处”或是“邻里间要和睦相处”这种话。但是,对有的人,应该告诉他们“并不一定要和家人和睦相处,并不一定要和邻居和睦相处”。
现在的良识,常常是无视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而得出的结论。就像在其他地方说明过的一样,骗人的人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拿良识来说事。

前のページ 次のページ